古往今来,所有的懂得合时宜的作家诗人,谁不是风花雪月,逢场作戏,版税照拿,名利双收,活得很滋润,很开心呢?但太聪明的作家,太合时宜的作品,往往经不起时间的考验,难逃镜花水月,一瞬即逝的命运。然而,“文章憎命达”,不合时宜的东坡先生,尽管在仕途上浮沉跌宕,在文路中遭际险恶,但他却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不朽之作。在中国文学史上,这种“我以我血荐轩辕”,甚至把命都送了的作家诗人,还不知有多少?也许这正是中国文学的精华神圣所在,如果文人都聪明得要死的话,都在玩文学,也就不会有文学了。若是只剩下庸俗与趋炎附势,文学史恐怕就要空白了。
被迫流放的东坡先生,携幼子苏过,终于在绍圣四年的六月十一日过海,到了流放地。现在的省会海口市,是在清康熙年间才设营建治,在宋代,充其量不过是大一点的渔村而已,是不是苏轼登上海南的第一落脚点,如今已无从稽考。半个月后,才乘牛车到达昌化军。这种黎族农家的牛车,轮高辐宽,现在还可以在通什的博物馆里看到。公元十一世纪的海南岛,没有现在的环岛高速公路,只有这种缓慢的交通工具。一路颠簸,行程困顿,对年过花甲的戴罪之身来说,可绝没有如今那种环岛游的风驰电掣般的潇洒。于是,我们可以想象,在牛车上那垂暮之年的东坡先生,一路而来的心境。